日本科學家改變基因培育出不怕貓的老鼠
國外媒體報道,日本科學家最近通過改變老鼠的基因,培育出了一只不怕貓的老鼠。在科學家展示的照片中,一只褐色老鼠離一只貓不到一英寸,在貓的身邊嗅來嗅去。
日本研究人員認為,恐懼可能與嗅覺有關,只需通過關閉大腦中的某些感受器便可以克服恐懼。在用老鼠所做的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確認并移除了老鼠大腦嗅球上的某些感受器,結果這些老鼠變成了一群無所畏懼的嚙齒動物。
東京大學生物物理學與生物化學系的Hitoshi Sakano說:“它們察覺到了天敵的氣味…比如一只貓、一只狐貍或雪豹的尿,但它們不會顯示出任何恐懼。它們甚至表現出非常強烈的好奇心,但它們無法辨別那種氣味是一種危險信號。所以這些老鼠和貓在一起非常開心。他們和貓一起玩。但在拍下這些照片之前,我們必須把貓喂飽。”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動物的恐懼可能是由它們靈敏的嗅覺喚起的。但這還是科學家首次發現嗅覺察覺以及它如何轉化成恐懼出現在嗅球的不同部位。Sakano說:“我們的大腦如何理解這種氣味信息呢?我們發現在哺乳動物的身體系統中有兩條線,一條是天生的,另一條與后天學習探測嗅覺有關。”
Sakano和他的同事將老鼠分成兩組,一組沒有轉化氣味信息的感受器,另一組則沒有探測氣味的感受器。然后,研究人員讓這些老鼠接觸到象雪豹和狐貍之類的天敵的尿。Sakano說:“第一組老鼠不停地嗅,轉來轉去顯示出極強的好奇心,但它們永遠不知道危險的存在。”至于第二組,Sakano說:“它們在察覺氣味方面很差勁,不過它們一察覺到狐貍的尿味就馬上嚇得不敢動了并裝死。它們在察覺氣味,識別并將察覺到的信息與它們的記憶結合起來方面很差。它們動作遲緩。不過一旦察覺到,它們馬上就能辨別出這種危險。”
老鼠擁有大約1000個嗅覺感受器基因,而人類只有400個起作用的和大約800個不活躍的嗅覺感受器基因。他說:“我們的嗅覺很差。我們無法區分開今年的酒和去年的酒。”
老鼠受訓當上排雷尖兵
坦桑尼亞和比利時合資公司的研究人員正在非洲一些國家訓練嗅雷老鼠,以用于探測地雷。 訓練最長可達一年 。
英國《每日電訊報》18日報道說,坦桑尼亞和比利時合資公司的研究人員利用老鼠敏銳的嗅覺,成功將它訓練成探測地雷的“高手”。這家公司在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亞有嗅雷鼠訓練中心。
訓練中心工作人員每天下午都會訓練老鼠。訓練場地都是一塊塊面積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區域,每塊區域內都埋有幾處地雷。訓練員站在訓練場的兩側,他們小腿上系有一根線,連接著對方。老鼠順著這根線,嗅探地雷。當老鼠發現地雷位置后,它們會抓撓地面,但那很輕微,不會引起地雷爆炸。而老鼠探測到地雷后,訓練人員會給它們食物作為獎賞。如此反復,直至完成對整個區域的探測。
在最長可達一年的訓練之后,老鼠將會面臨一系列測試。如果順利通過測試,它們就可“畢業”,開始執行真正的探雷任務。
比嗅雷犬還好用
探雷工作緩慢、辛苦而且危險。一名掃雷工作人員利用金屬探測器,需要花費大概一周的時間,才能完成100平方米區域的掃雷工作,而同樣區域內嗅雷老鼠不用半個小時就能發現所有地雷。
研究人員發現,使用嗅雷鼠安全、快速、可靠,而且花費小。相比較嗅雷犬,老鼠在探雷方面有更多優勢。每次探雷行動中,嗅雷犬都需要一名特定工作人員。而嗅雷鼠不需這樣。一名工作人員可以和多只老鼠“搭檔”。由于體型較小,嗅雷鼠在繁殖和運輸方面具有優勢。它的這個特點,還使它不像大嗅雷犬那樣,容易引爆地雷。此外,嗅雷鼠專注工作的時間更長。特別是在非洲分布普遍的岡比亞大鼠,它們能抵御熱帶地區的許多疾病。有一點缺憾是,它們的壽命較短,一般最長活8年。
大顯身手廣受歡迎
不少國家雖然結束戰亂,但國內仍埋有大量地雷。據估計,每年有1.5萬至2萬人因觸地雷死亡或受傷。其中大部分是平民,不少還是孩子。
嗅雷鼠在探雷方面的可靠性已得到證明,它們能在排雷工作中大顯身手。由于嗅雷鼠在莫桑比克的探雷任務中表現出色,安哥拉也計劃引入這種老鼠。
上一篇:老鼠家族趣聞錄(5)
下一篇:老鼠家族趣聞錄(3)